新闻中心
News

肺源性心脏病概述

编辑时间:[2015年9月30日] 作者:本站

 肺源性心脏病概述

    肺源性心脏病(pulmonary heart disease)简称肺心病,是由于肺、胸廓或肺血管的慢性疾病引起肺循环阻力增加、肺动脉高压,导致右心室肥厚、扩张为特征,伴或不伴有右心衰竭的一类心脏病。在我国是常见病,多发病。患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,急性发作以冬、春季节多见。急性呼吸道感染常为急性发作的诱因,常导致肺、心功能衰竭,病死率较高。


(一)病因

1.支气管-肺疾病
支气管-肺疾病是引起肺心病最常见的原因,分为两类:①阻塞性疾病,以慢性支气管炎并发阻塞性肺气肿最常见(80%~90%),其次为支气管哮喘、支气管扩张症。②限制性疾病,如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、肺结核、尘肺、接触有毒气体(如氯、二氧化碳、氧化亚氮等)、胸部放射治疗等致广泛性肺纤维化、结节病、硬皮病、红斑狼疮、皮肌炎、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等。
2.影响呼吸活动的疾病
脊柱后侧弯和其他胸廓畸形、胸廓改形术后、胸膜纤维化、神经肌肉疾患(如脊髓灰质炎、肌营养不良等)、过度肥胖伴肺泡通气障碍等。肺血管可能弯曲或扭转。
3.肺血管疾病
累及肺动脉的过敏性肉芽肿病,广泛或反复发生的多发性肺小动脉栓塞及肺小动脉炎,以及原因不明的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症。慢性高原病缺氧致肺血管长期收缩也是肺心病的一种病因。


(二)发病机制无论上述哪种疾病,引起肺心病的关键环节是肺动脉高压,其发病机制如下:

1.肺毛细血管床显著减少 慢性肺气肿或肺广泛纤维化,使肺泡壁毛细血管受压、扭曲变形、甚至管腔狭窄或闭锁,肺毛细血管床总横断面积减少,从而肺循环阻力增加,肺动脉压升高。
2.肺内血管分流 在慢性肺部疾病时,肺泡壁毛细血管受压闭塞,或因肺组织广泛纤维化,肺循环的正常途径受阻,使肺动脉和支气管动脉之间的吻合支开放,压力高的支气管动脉血流入压力低的肺动脉系统,引起肺动脉压升高。
3.肺通气、换气功能障碍 严重的慢性肺部疾病可引起肺通气换气功能障碍,导致缺氧、高碳酸血症和呼吸性酸中毒,使小动脉痉挛收缩,并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,使之增生肥大、血管壁增厚,引起肺循环阻力增大,肺动脉压升高。慢性缺氧还可产生继发性红细胞增多,血液黏稠度增加,血流阻力随之增高。缺氧还引起肾动脉收缩、肾血流量减少,醛固酮分泌增加,从而水钠潴留、血容量增多,更使肺动脉压升高。临床上缺氧和高碳酸血症得到纠正后,肺动脉压可明显降低,部分病人甚至可恢复到正常范围。


(三)病理改变

1.肺内原发病变 若为慢性支气管炎、肺气肿,则可能发现支气管黏膜炎变、增厚、平滑肌增生以及软骨破坏和肺泡过度膨胀、肺泡壁断裂等病变;若为肺结核,则可能发现结核结节、干酪样坏死及纤维结缔组织增生等病变(见第十三章);如果是尘肺,则有相应的典型病变(见本章第四节)。
2.肺血管病变 反复发作的支气管周围炎及肺炎波及支气管动脉和附近肺动脉分支,使支气管动脉呈不同程度增厚,出现肺细动脉肌化,中膜肌肥厚,Ⅰ型及Ⅱ型胶原面积增多,肺小动脉内膜纤维性增厚。此外可有非特异性肺血管炎,肺血管内血栓形成等。约30%患者中出现扩张的交通支,可产生动-静脉分流。
3.心脏病变 肉眼观:右心室壁显著肥厚、肺动脉圆锥隆起,肺动脉瓣下2cm处心室壁肌层厚度超过0.5cm,心尖钝圆,后期心腔扩张。心脏重量增加,平均为326g,最重者可达785g。镜下观:右心室心肌纤维肥大,可见肌浆溶解、变性、坏死,间质水肿和结缔组织增生。


(四)临床病理联系肺心病进展缓慢,多由慢性支气管炎引起,故患者的肺部症状表现为慢性咳嗽、咳痰、喘息和呼吸功能减退。随病变加重,肺动脉压升高,右心负担增加,患者出现心慌、气急、紫疳及下肢浮肿、肝肿大等右心衰的症状和体征。重症肺心病,由于呼吸功能衰竭所致缺氧、二氧化碳潴留可引起肺性脑病,患者表现为头痛、烦躁、精神错乱、意识不清和昏迷等,是肺心病患者重要致死原因。